热门搜索:

地方政策

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政策 > 文章详细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提速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

编辑:本网 | 发布时间:2015-07-07 | 访问人数:18657

赣府发〔201517201542

各市、县(区)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近三年来,我省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总量不断扩大,比重逐步提高,但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为切实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思路

(一)发展目标。

2017年,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有效改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使之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

——增速明显加快。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增速。

——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突破8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

——贡献明显加大。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保持在50%以上,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40%

——集聚度明显提升。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100个,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10个以上。

——竞争力明显增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10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服务业龙头企业达到100家。

(二)空间布局。

依托各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遵循服务业发展规律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重点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核七带、百点支撑”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核:充分发挥南昌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和独特功能,加快建设南昌都市区,集中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总部经济、商务会展、品牌消费、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高技术服务业、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打造都市型高端服务业核心集聚区。

七带: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通道,大力培育发展七个类型各异、功能突出、错位发展的服务产业带。

——昌九走廊现代化新兴服务产业带。依托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先导区,顺应昌九一体化,重点发展临空服务、航空物流、教育文化等产业。

——赣南中央苏区资源生态型服务产业带。依托赣南中央苏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着力建设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

——赣东北内陆开放型服务产业带。依托沪昆高铁和京福高铁交汇的快速大通道,充分利用毗邻长三角地区和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现代物流、陶瓷及文化创意等产业。

——赣西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产业带。依托赣西良好的工业基础,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

——吉泰走廊区域特色型服务产业带。依托吉泰走廊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

——九江沿江港口开放型服务产业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充分利用名山、名城、大湖资源,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旅游休闲、商贸服务等产业。

——向莆沿线内陆港口型服务产业带。依托向莆铁路和福银高速综合大通道,充分利用连接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外贸服务等产业。

百点支撑:以“一核七带”为重点,统筹兼顾其他区域,依托重点工业集群、农产品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重点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一批模式创新、集聚效应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点状分布、覆盖全省的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

(三)主要原则。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围绕做大做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集群加快集中集聚,构建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等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

——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与六大消费工程相结合。围绕国家确定的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等六大消费工程,大力推进相关服务业发展,既保障城乡居民基本需求,又满足个性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充分挖掘消费潜力。

——推进基础和公共服务业与深化重点行业改革相结合。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改革,进一步清理市场进入壁垒,加快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实现基础和公共服务业的提供由政府为主向政府和市场并重转变,由保基本向满足多样化转变。

——推进服务业业态与“互联网+”行动相结合。把握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催生一批新兴服务业,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线上与线下并重,推进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

二、重点领域

把握服务业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具有江西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一)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使之成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积极培育信息、科技、研发设计、商务咨询、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做大做强。

1金融服务业。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7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

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加快组建省级地方法人银行,筹建裕民银行,积极推进农信社(合作银行)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基本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支持省内城商行首发上市。加快组建省级再担保公司,整合做大省级担保公司,支持恒邦财险公司打造全国性、全牌照财险公司和国盛证券、中航证券开展柜台交易业务,推动瑞奇期货公司增资扩股,做实省金融控股集团,加快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建设。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重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房、棚户区改造、产业园区建设等项目发行企业债券。加快推进“险资入赣”,发起设立一批产业发展基金。着力发展期货市场,支持证券期货公司在赣设立分支机构,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支持鹰潭铜期货交割库、铜现货交易中心建设,推动抚州设立鸡蛋期货交割库,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稻谷期货交割库,引导实体企业参与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推进南昌金融商务区和金融服务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和后台机构入驻。支持省内融资租赁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整合财政资金,推广“财园信贷通”模式,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

2物流业。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核心,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物流龙头企业,推进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到2017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健全物流运输网络,夯实互联互通的多式联运基础。围绕重点交通枢纽及口岸通道,建设一批集仓储、配送、加工、交易、展示、信息交流、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依托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建设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综合性物流中心。推进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整合分散在交通、邮政、粮食、供销、烟草、盐业等部门的物流资源,完善功能,延伸服务。支持一批传统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快多式联运协同发展,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省级龙头企业,为用户提供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应急物流、供应链物流。吸引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采购、物流配送和销售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推进城市共同配送。构建信息平台、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等城市配送体系,鼓励连锁企业开展共同配送,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为城市共同配送车辆通行提供便利,解决城市共同配送瓶颈问题。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城市共同配送集约化发展。加快实施赣州市省级城市配送试点,争取将南昌市纳入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率先在快速消费品、生鲜食品、药品等领域实现共同配送。

3电子商务。以推广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为重点,完善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培育电子商务特色产业集群,到2017年,全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

发展一批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以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生物医药、轻工纺织、特色农产品、旅游等优势行业为重点,推广普及电子商务应用,鼓励企业依托第三方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等网络销售终端,鼓励有条件企业自建网上销售平台,扩大市场份额。充分利用樟树道地药材、新干箱包、南康家俱、黎川日用陶瓷、南丰蜜桔、赣南脐橙等品牌效应,培育壮大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扶持一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突出特色和比较优势,在细分行业领域集中力量扶持一批行业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着力打造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新余金利达打造全国药品交易(B2B)服务信息平台、吉安万吉物流打造全国物流交易服务信息平台、萍乡互通信息打造全国二手机械设备交易服务信息平台、贵溪三元打造全国稀贵金属交易服务信息平台等。

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功能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创业园和电商楼宇等发展平台,培育20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争创一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积极引进培育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企业,形成广告美工、技术人才、仓储物流、信用结算等完整的产业链。

建设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着力培育引进农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人才,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金融、培训、代运营等服务支撑体系,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商创业园、网商孵化园,全面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扩大电子商务在农村应用。重点推动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

4信息服务。抓住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的机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充分挖掘信息消费潜力,到2017年,全省信息消费规模力争达到1500亿元,信息化发展指数超过0.8

构建信息消费“高速公路”。打造“光网江西”,实现城市光纤进楼入户、100%行政村通宽带。构建“无线江西”,分层次实现农村、城镇和城市核心区域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支持南昌市、上饶市建成“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提升软件产业服务支撑能力。加快南昌国际软件园建设,着力提升金庐软件园、浙大科技园、南昌大学科技园、中兴软件园等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扶持云计算、大数据、软件测试、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和数字内容服务业,培育手机游戏产业,争取腾讯创业基地落户南昌。

推动“信息惠民”工程建设。开展上饶、鹰潭等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和南昌市、赣州市章贡区等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智慧教育”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实施“数字医疗”工程,推进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等数据库,实现跨区域、跨医院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施“数字人保”工程,实现全省城乡居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一卡通”。推动实施“市民卡”工程,实现金融集成电路卡(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用。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萍乡市、新余市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示范,引导各地合理设定“智慧城市”目标和路径,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融合。加快“数字城管”建设,推动城市管理运营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和精细化,实现各类城市管理资源共建共享。逐步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慧国土、智慧旅游等重大项目,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

5科技服务。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着力构建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低成本、便利化的创客空间,到2017年,全省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加强创业孵化服务。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大学生创业就业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载体作用。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孵化器,促进天使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

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支持、鼓励具备条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依法放宽检测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未明文禁止的检验检测领域,加快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重点推进新材料、生物科技、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发展药品、医疗器械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服务,建立进出口检验检疫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推进南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打造江西省服务外包公共信息平台,推动服务外包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业务,鼓励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购买专业化服务。

6研发设计。创新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攻克一批制约企业生产和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组建专业化、开放型的行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服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的技术开发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

强化技术转移服务。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形成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鼓励探索在线技术交易模式,为企业提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着力增强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国家专利技术(江西)展示交易中心、省技术交易市场等平台的服务功能。

推进“外研内产”。支持省内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航空等领域企业在国内智力集聚地区建设技术研发中心,进行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

7商务咨询。着力构建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咨询服务体系,推动商务咨询服务大众化、便利化和专业化。

加快发展资产管理、兼并重组、财务顾问、后勤管理等企业管理服务。积极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矿业权评估、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等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和品牌建设,建立统筹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打造一批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商务咨询服务集聚区,引导各类中介机构集聚发展。

8节能环保服务。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到2017年,全省节能服务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环保服务业产值超过150亿元。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以做精、做专、做强为方向,扶持壮大一批专业化节能公司,引导技术研发、投融资等机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积极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烟气脱硫脱硝、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为重点,加快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进程。发展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咨询、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评估、能源审计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

(二)生活性服务业。

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文化等行业,打造全国和区域服务业品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为建设旅游强省和文化大省等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行业,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旅游产业。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力争到2017年,“江西风景独好”成为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品牌,全省旅游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十名。

优先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度假城市、旅游度假区、度假酒店群、休闲社区、休闲农庄等,逐步将休闲度假培育成为江西旅游的主打产品。

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有江西特色的乡村旅游点联合体,建设一批示范旅游镇(村),促进城乡旅游互动。积极推进赣州市、吉安市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

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培育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品牌和特色旅游文化街区,着力构建以南昌为中心的1小时精品旅游经济圈,支持宜春、上饶、赣州、鹰潭等城市创建全国智慧旅游城市。

培育发展水上旅游。创建水上旅游产业园区,把鄱阳湖、庐山西海、仙女湖、陡水湖、醉仙湖、军山湖、万安水库、峡江水利枢纽等打造成展示江西水文化的重要平台。

积极发展医疗养生旅游,充分利用江西中医中药、温泉疗养等优势,加快岐黄国医书院、樟树东方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龙虎山道教养生中医园、武宁国际养生度假中心、星子杏林文化养生堂、武功山嵘源温泉山庄、三百山温泉养生中心、大觉山法水温泉度假村、铜钹山九仙湖国际干细胞(旅游)健康中心等建设。

2商贸流通业。按照“发展大商贸、建设大市场、促进大流通、实现大转型”的要求,推进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到201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

加强城市市场建设。推进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与改造升级,促进特色商业适度集聚,培育和打造一批城市商圈、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积极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蔬菜直销店、家政服务、快递服务等便民商业网点,完善社区商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提升世界低碳博览会、景德镇瓷博会、樟树药交会等会展规模和水平,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会展品牌。

推进农村市场建设。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建设一批乡镇商贸中心,改造提升乡镇农贸市场和农家店,在农资和日用工业品等方面开展联合采购、统一配送。

加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推动传统产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形成一批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具有信息发布、物流集散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集群。引导大型批发市场、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向商贸物流园区聚集,支持大型批发市场配套建设公共物流园区,扶持江西特色优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

3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大型文化传媒集团的引领作用,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体系,到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700亿元。

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印刷包装业,做强做大国家和省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实施精品出版战略,建设国家综合性数字出版产业聚集区,推进全省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两级数字图书馆建设。

加快文艺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组建省广电传媒集团,加快广播电视媒体节目和品牌建设,努力打造有全国影响的赣版影视作品。组建省文化演艺发展集团,繁荣原创舞台剧目。推进文艺作品数字化项目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拓展有线电视增值业务,推动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电视购物等新媒体、新业态发展。

拓宽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鼓励挖掘、保护、发展古村落、大遗址和老字号等民间特色传统技艺和服务理念。重点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加快推进非遗生产性、活态性、产业化传承发展。

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与农业、科技、工业设计、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南昌市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发展创意设计业,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院落、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转型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4养老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实现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到2017年,全省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35张左右,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加大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建设,逐步实现老年人无障碍居住。全省各设区市至少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社区普遍建立“12349”为老服务热线,建成6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机构。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合同外包”等模式,将养老服务交由市场和社会组织管理运营。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设立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开展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

5健康服务业。构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加快形成防治并重的基层健康服务体系,到2017年,全省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达到4.5张、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合格全科医生1.5-2名。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实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

培育发展基层健康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治能力,积极传播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识,改变并优化人民群众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方式,加快以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等健康保险产品。

促进全民体育健身。加强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区)建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场所。着力推进辐射社区的湿地公园、体育公园、城镇森林公园等健身休闲设施建设,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以及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

6家庭服务业。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共同发展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初步建立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家庭服务体系,到2017年,全省家庭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搭建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推进省、市家庭服务业示范中心和省、市、县三级联通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积极培育家政服务企业,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业标准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家庭服务业,促进家庭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重点培育“红杜鹃家政”等50家家庭服务企业,家政服务员实行员工制的比重达到70%,力争5家进入全国家庭服务百强企业。鼓励各类人员从事家庭服务业,全省每年培训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3万人,新增就业人员5万人。发展残疾人服务业,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满足残疾人居家服务和日间照料服务需求。政府向具有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机构、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开展购买服务试点。

7房地产业。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稳定住房消费。

调节房地产市场供应。合理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对房地产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布局、时序和方式作出科学安排。政府优先购买符合条件的普通商品住房作为拆迁安置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房源。鼓励利用存量商品房开展旅游地产、老年公寓等项目,支持企业重组与项目合作,促进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

落实金融财税政策。建立政府、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降低公积金贷款门槛,确保符合条件的职工应贷尽贷。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住房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管好土地供应闸门,科学均衡供地。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监管力度,加强商品房预售和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建立健全房地产风险预警机制,正确引导媒体舆论。

三、保障措施

(一)实施“六大工程”。

1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工程。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库,每年遴选100个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其中,新兴服务业项目达到50%以上),集中协调推进。

2实施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省领导联系帮扶制度,鼓励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集中,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促使服务向专业化、社会化、品牌化发展。

3实施品牌和标准化创建工程。制定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计划,着力培育100个服务业知名品牌,鼓励服务业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江西名牌。组织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支持制定一批省级地方行业标准和行业服务规范,并力争上升为全国行业标准,打造服务业核心优势。

4实施服务平台支撑工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引进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参与,在企业孵化、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方面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5实施集聚发展提升工程。按照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布局协调的原则,重点培育100个技术领先、模式创新、集聚效应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6实施改革试点示范工程。每年有重点推出一批配套改革试点,重点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智慧城市试点,启动工业企业剥离非核心生产性服务业试点,着力破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强化推进机制。

1建立工作体系。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服务业发展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督促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各地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指导与支持力度。

2加强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分年度制定实施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计划,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提速的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支持,按照“保障重点,统筹使用,注重绩效”原则,整合服务业领域财政资金,改革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向本行动计划倾斜。对新兴服务业企业购买或租赁办公、经营用房给予政策扶持。银行信贷资金、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支持服务业重大项目、集聚区和优势企业,积极吸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和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服务业企业创新发展。

3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开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引导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内部服务外部化,扩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服务范围,鼓励制造业企业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释放服务业市场需求。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激发行业协会商会发展活力。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规范市场秩序。缩小工商业用电价格差距,加快实现工商业用气同价步伐,严格执行工商业用水同价政策。

4加强统计考核。建立健全全面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大力推进服务业全行业统计。加强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统计工作,完善对服务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统计,健全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季报制度。加强各级、各部门服务业统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能力。健全服务业主要发展指标定期通报制度。稳步提高服务业在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附件:2015年全省服务业发展提速重点工作

(此件主动公开)附件


2015年全省服务业发展提速重点工作


2015年,以实施“一产一策”、推进“六大工程”为抓手,促进全省服务业发展提速。

一、实施“一产一策”

1制定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牵头)

2制定促进江西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牵头)

3启动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服务业行业发展规划,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全省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省发改委牵头)

4建立服务业考评体系,提高服务业在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省发改委、省统计局牵头)

5制定服务业年度重大项目计划。(省发改委牵头)

6制定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省发改委牵头)

7制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行动计划。(省发改委、省旅发委牵头)

8制定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省科技厅牵头)

9编制省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省民政厅牵头)

10制定加强服务业用地保障实施办法。(省国土资源厅牵头)

11制定省鼓励类流通设施目录。(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牵头)

12制定省商贸流通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省商务厅牵头)

13制定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商务厅牵头)

14制定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投资指引。(省卫生计生委牵头)

15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实施意见。(省政府金融办、江西保监局牵头)

16制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省体育局牵头)

二、重大项目推进工程

17启动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省博物馆“三馆”工程建设,推动省部共建里斯本中国文化中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牵头)

18推动腾讯创业基地落户南昌。(省发改委牵头)

19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增校舍面积65万平方米。(省教育厅牵头)

20实施智能交通城市试点工程。(省公安厅牵头)

21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省民政厅牵头)

22实施大型商贸综合体(购物中心)培育工程,每个设区市培育2-3个,每个县城培育1-2个。(省商务厅牵头)

23实施城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改造工程。(省商务厅牵头)

24实施健康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增医疗床位7700张。(省卫生计生委牵头)

25实施体育健身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增运动设施面积80万平方米。(省体育局牵头)

26在抚州市设立鸡蛋期货交割库。(江西证监局牵头)

三、优势企业培育工程

27组建省文化演艺发展集团、省广电传媒集团。(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牵头)

28培育100个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省发改委牵头)

29培育一批新型养老产业集聚区和养老产业连锁集团。(省商务厅、省民政厅牵头)

30培育壮大省旅游集团。(省旅发委牵头)

31启动省级银行筹建工作,争取新设立村镇银行20家以上。(省政府金融办、江西银监局牵头)

32推进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建设。(省政府金融办牵头)

33推动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来赣设立分支机构,力争东亚银行南昌分行批筹。(省政府金融办、江西银监局牵头)

34组建省再担保公司。(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牵头)

35力争2-3家企业首发上市,30家以上企业“新三板”挂牌。(省政府金融办、江西证监局牵头)

36支持国盛、中航、瑞奇三家公司增资扩股,在省内外新设分支机构。(省政府金融办、江西证监局牵头)

37支持恒邦财险打造全国性、全牌照财险公司。(省政府金融办牵头)

四、品牌和标准化创建工程

38制定推进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

39承办江西旅游产业(商品)博览会,实施旅游商品品牌创建工程。(省旅发委牵头)

40编制省服务标准化发展规划。(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

41建立服务业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一批服务业地方标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

42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力争2015年试点数量达到30个。(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

43制定家庭服务业行业地方标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商务厅、省人社厅牵头)

五、服务平台支撑工程

44建立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省发改委牵头)

45推进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整合物流信息链,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牵头)

46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省工信委、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

47建设科技型企业孵化平台。(省科技厅牵头)

48建立全省统一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省民政厅启动)

49开展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建设试点。(省农业厅牵头)

50完善南方林权交易平台功能。(省林业厅牵头)

51建立省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省商务厅、省妇联牵头)

52建立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省卫生计生委牵头)

53建立省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家庭服务业示范中心。(省人社厅牵头)

54建设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江西交换节点。(省交通运输厅牵头)

55推进全省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建立江西旅游大数据中心和电子游客服务中心。(省旅发委牵头)

56启动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省环保厅牵头)

57推进南昌金融商务区和金融产业服务园建设。(省政府金融办牵头)

六、集聚发展提升工程

58培育2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发改委牵头)

59提升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省发改委、省旅发委牵头)

60推进南昌高新区软件产业集群发展。(省工信委牵头)

61编制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省商务厅牵头)

62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省商务厅牵头)

63培育一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文化厅牵头)

64建成一批省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牵头)

65制定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省旅发委牵头)

66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宽带中国”江西工程2015专项行动,加快推进4G网络、光纤入户、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建设。(省通信管理局牵头)

七、改革试点示范工程

67研究制定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脱钩实施方案,选择部分行业协会、商会开展试点。(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牵头)

68开展国家、省级工业园区“公路港”物流试点。(省发改委牵头)

69推进上饶、鹰潭、新余等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省发改委牵头)

70推进南昌、赣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牵头)

71开展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试点。(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牵头)

72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建设。(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牵头)

73筹建裕民银行,争取我省纳入银监会第二批民营银行试点范围。(省政府金融办、江西银监局牵头)

74推动赣州、九江、鹰潭、宜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省政府金融办、江西银监局牵头)

75推进5A级景区和旅游示范区创建。(省旅发委牵头)

76开展新余市国家合同环境服务试点。(省环保厅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