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热点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新闻 > 文章详细

赣州立足“大交通”重塑四省通衢新坐标

编辑:赣州市交通运输局 | 发布时间:2025-08-29 | 访问人数:550


晨曦中的赣州西站,列车满载旅客向深圳飞驰;不远处的赣州黄金机场,大中型客机迎着朝阳攀升;安远县凤山至梅屋公路上,自驾游车队沿着青山绿水蜿蜒前行……

地处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江西赣州,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重峦叠嶂,关山难越,曾经是这片红土地长久以来的交通写照。如今,赣州正着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速融入发展新格局。

从区域节点到交通枢纽

在会昌县西江镇,济广与厦蓉高速公路会昌联络线建设正酣,这是江西首个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下开工的特许经营高速公路项目。“以后从赣州到福建龙岩,会比原来快40分钟。”货车司机王师傅眼里满是期待。

这样的变化在赣州处处可见。大广高速公路南康至龙南段扩容工程通车后,赣州到广州的车程缩短至3小时;寻龙高速公路打通了江西南下广东的第七条出省通道,让赣南脐橙当天就能摆上粤港澳大湾区的货架。

“十四五”以来,赣州新增高速公路283公里,总里程达1842公里,形成了11条出省大通道,4小时高速公路经济圈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

地上飞驰,空中亦然。去年12月26日,赣州瑞金机场顺利完成验证试飞,赣州正式迈入“双机场”时代。定南、石城等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一干一支七通用”的区域性航空网络布局,正为赣州插上腾飞的翅膀。

铁路的轰鸣,奏响了老区振兴的最强音。昌赣、赣深高铁双动脉贯通,让赣州全面融入全国高铁网。如今,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923公里,通达13个县(市、区),“一纵两横一放射”的铁路网布局,正强力支撑着人流、物流的高效流动。接下来,赣州将加快瑞梅、长赣高铁建设,实现全市80%以上的县(市、区)通铁路。

“走得了”到“走得好”

走进改造后的赣州站,站房焕然一新,便民设施一应俱全,候车面积扩大一倍。这项提升工程仅用了92天。这背后,是服务民生的迫切愿望催生出的“赣州新速度”。

这样的“新速度”和“新服务”正在赣州遍地开花。在城市,定制公交、社区专线、网约公交等新模式层出不穷,满足市民个性化出行需求;在城乡之间,76条定制客运线路投入402辆定制客车,服务网络覆盖全市及周边省市。“以前回老家于都要转两次车,现在定制客车直达,还能线上选座。”上班族刘慧的体验,道出了交通服务的温度。

变化也发生在广袤的乡村。在崇义县过埠至上堡公路上,村民李大姐正骑着电动三轮车往镇上送山货。以前路窄弯急,挑着笋干要走2小时山路,现在路通到家门口,20分钟就能到集市。这条入选全省“十大最美农村公路”的山路,串联起6个建制村,带动上堡梯田景区年旅客接待量增长30%。

“十四五”以来,赣州新改建农村公路4540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万余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如今,全市所有建制村通了客车,半数以上通了公交,2148个村庄建成了双车道。一条条平坦的公路延伸到田间地头、农户门口,成为百姓出行的“舒心路”、产业发展的“致富路”、乡村振兴的“希望路”。

“运出去”到“链全球”

交通枢纽的“枢”,关键在于要素集散和资源配置的能力。赣州的目标,不只是“过道”,更要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引擎”。

在赣州国际陆港,一排排集装箱整齐码放,龙门吊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这是今天发的第三列铁海联运班列,全程‘通关、通检、通税’,和从深圳港出发一个样。”港口工作人员介绍,赣州已开通5条铁海联运线路,开行班列累计突破2万列,中欧班列覆盖22个国家,南康家具、赣南脐橙等,正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

水运,这块曾经的短板,正被迅速补齐。2023年年底,全市首个千吨级货运码头——赣州港五云综合枢纽码头开港运营,沿赣江可直抵九江港。而赣粤运河论证研究工作的推进更让人期待,未来,千吨级船队将从赣州直抵珠江口,实现“江海直达”。

与此同时,一片新的蓝海正在被开辟。在南康区,低空经济“异军突起”。这里拥有全国首批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全国最大的低空飞行空域之一,无人机物流配送从这里飞入寻常百姓家。低空经济产业园已吸引20多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超10亿元,成为赣州发展的新增长极。

“十五五”期,赣州的综合交通发展蓝图更加宏大:打造空港、水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五港一体化”。到2030年,“赣州123出行交通圈”将实现市区1小时通勤、周边城市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123快货物流圈”将让货物1天送达周边、2天通达全国、3天连通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