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地方政策

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政策 > 文章详细

革命老区赣州市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总体规划

编辑:本网 | 发布时间:2014-05-14 | 访问人数:14156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实施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后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赣州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同时,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的极大关心和特殊支持,这为赣南老区改变贫困面貌,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加快经济振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将为赣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赣州如何根据实际,把握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积极参与中部崛起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早日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是全市上下普遍关心的问题,是编制本规划的核心任务。

  一、我市在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的地位

  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1999年7月1日撤地设市。现辖一区和二市及十五个县,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45万人,分别约占江西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由于地处赣粤闽湘四省接壤地带,同时也是贯通东中西部、联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的枢纽区,具有突出的区位特征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战略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目前我省总体已实现小康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受各种因素制约,赣州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小,2004年GDP只占全省的11.25%,人均GDP比全省平均水平少3321元。二是发展速度慢,1995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比全省低2.57个百分点。三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二产业欠发达,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省低12个百分点。四是经济效益差,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10.93%,人均财政收入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7.8%,资本原始积累远未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低400元。赣州发展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2、统筹区域发展的迫切需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目前,赣州与全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对突出,主要经济指标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2004年,赣州与南昌地区GDP之比由1995年的0.68:1扩大到0.51:1,每平方公里创造的GDP仅为南昌地区的9.6%。如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将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3、实现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和长征出发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全市有烈士10.84万人,占全国的烈士总数的7.5%,全省的43.4%,18个县市区中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个,占全省的38%;贫困人口24.2万人,占全省的30%。

  4、建立长江、东江生态屏障的迫切需要。赣州是赣江、东江发源地,是长江、鄱阳湖,东江流域、东深供水工程的天然屏障。由于历史、人口、资源、发展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赣州以稀土、钨的开采和冶炼为主的矿业,以脐橙开发为主的果业,以生猪养殖为主的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都处于对环境压力最大的起步阶段,在这种特殊的时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5、促进国家中东西部共同发展的迫切需要。赣州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对东部而言,赣州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是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辐射的前沿阵地和平台。对西部而言,赣州是中西部地区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赣州这种引东接西、联南通北的特殊区位,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战略,可以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示范作用。

  6、建设国家京九经济带的迫切需要。赣州是纵贯南北的京九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京九铁路赣州境内全长262公里,约占京九铁路的九分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对京九沿线城市长远发展比较优势分析后认为,赣州是京九沿线发展趋势最为看好的城市之一。同时赣州处于深圳、广州、长沙、南昌、厦门和汕头六大城市的中间,最有希望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填补我国在这一区域的空白。

  赣州在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开发的宏伟战略中能否有所作为,不仅事关自身的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江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影响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战略的协调发展。因此,准确把握赣州在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加大开发力度,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不仅惠及全市800多万人口,而且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协调发展,对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具有特殊意义。

  (二)基础条件 

  1、自然资源有优势。赣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216.2万千瓦,占全省的31.7%,可开发量158.6万千瓦;森林覆盖率达74.4%,活立木蓄积量达8000多万立方米,是全国18大重点林区之一,竹木、药材、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已发现的矿产有105种,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达75种,钨和稀土闻名海内外,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美称。全市保有矿产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达4000多亿元;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神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客家风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市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4A级旅游区l处;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旅游资源分布率达77%。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开发,将成为赣州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物质基础。  

  2、产业发展有基础。通过不断加大产业整合和资源集约化配置力度,着力培育支柱产业,赣州的林业、果业、畜牧业、蔬菜花卉业、烟叶在全省崭露头角,稀有和有色金属工业、氟盐化工工业及建材工业在全国及全省有广泛影响。随着近年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对外口岸的配套,赣州的区位优势凸现,成为中外客商日渐看好和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域。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成长环境,已成为提升赣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3、基础设施有条件。在中央和省的关心和支持下,赣州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随着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内河港口的建设和不断完善,赣州对外立体大交通网络格局初步形成,并有望成为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城市供水和能源供给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这些为增强赣州发展后劲提供了有效保障。 

  4、政策措施有力度。建国以来,中央和省一向关心和重视赣州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省把赣州定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地区,江西省的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近年我市明确提出并实施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并初步建立了对接的十大体系,全面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这次,中央又确定赣州在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同时,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这为赣州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利好,必将对赣州的长远发展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十大体系建设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中心城市扩张为突破,以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发展节约型、环保型、优质型经济,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努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走出中部崛起的新路子,力争五年初变,二十年大变,五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使赣南老区成为山川秀美、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民富庶的新赣州。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赣州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企业主体原则。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企业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  

  2、比较优势原则。立足本地资源,面向两个市场,实施深度开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具有赣州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块状。 

  3、集约开发原则。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资源的适度开发、深度开发和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效益。 

  4、科技先导原则。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消化,增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升级。 

  5、激活内力原则。抓住开发机遇,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启动内生机制,增强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 

  6、开放带动原则。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加快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引进,加强与国家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及全省经济发展的对接与融合。

  (二)发展定位

  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经济区位、发展空间和潜力综合分析和判断,赣州未来经济发展的定位为新型城市化为依托,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区。并通过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聚集,人口转移,将赣州市建设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通过科技进步,综合开发,将赣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稀土、有色金属和氟盐化工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全国主要的红色旅游、客家生态旅游目的地,以及面向粤、港、澳的菜篮子和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全国最大的脐橙生产基地、全省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等。

  (三)主要目标

  赣州中部崛起战略目标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6-2010年)为近期启动夯实基础阶段:这一阶段赣州要围绕消除贫困这一中心任务,打好基础设施基础、人力资源开发基础和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基础。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2010年超过9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60美元,基本形成与人口大市相适应的较强经济实力。

  第二阶段(2011-2030年)为中期经济起飞阶段:这一阶段赣州要全面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开发本地资源,实现优势转换。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市场经济中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经济发展达到或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阶段(2031-2050年)为远期发展大提升阶段:这一阶段赣州要实现经济高质量运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实现高级化,社会事业发达,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三、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建设工程 

  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前五年是关键。按照国家确定的总体战略,结合我市实际,赣州应以一协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二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三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现代农业)入手,加快构筑四大一新的发展框架。即以交通、通讯、物流建设为主的大通关,以江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自然生态保护为主的大生态,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大产业,以办好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为主的大平台,以都市经济圈、县城扩容、重点集镇功能配套为主的新城镇体系。具体要抓好以下十大类项目建设。

  (一)交通建设工程

  1、纵向大通道工程。实施京九铁路改造工程,促成铁路干线提速和客货分线。完成赣州火车站扩建和客技服务中心及国际集装箱货运站建设,不断提高火车站编组和始发能力。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建成济南至广州高速赣南段,大庆至广州高速赣南段及联络线龙南广东和平段。

  2、横向大通道工程。建成赣韶铁路,形成字型铁路主骨架,并布局建设赣郴、向抚瑞、赣株等地方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建成厦门至成都高速赣南段,泉州至南宁高速赣南段,赣州至韶关、寻乌全南段地方高速。

  3、都市经济圈快速干道工程。完成中心城区环城高速赣县南康三益段和新建白塔至梅林段城区外环路。新建4-5座城市大桥和2条中心城市快速出口路,进一步改善中心城市对外交通条件,增强中心城市与县(市)城市、农村之间的联系。

  4、重点国省道、县乡村公路通达工程。建成三纵三横主干线网,使其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标准。三纵即瑞金寻乌广东平远,赣县龙南广东连平,兴国安远广东龙川;三横即于都崇义湖南汝城,会昌信丰广东南雄,寻乌龙南广东翁源。加快推进乡通乡和乡通村公路改造,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新改建主干线600公里,乡村公路9000公里,实现94%行政村公路硬化,等级公路密度达到35公里/百平方公里。

  5、航空港建设工程。新建赣州南康机场,切实搞好机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适航能力。密切横向联系,拓展连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厦门五大枢纽机场空中航线,力争开通直飞国内10个以上大中城市的航班。积极发展旅游专线等航空业务,与邻近机场形成互补旅游航空走廊。

  (二)水利基础设施工程

  1、城市防洪工程。完成中心城区三江六岸治理工程,使中心城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全面建设好县城防洪堤,各县(市)城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2、重点水利工程。完成章江大型灌区和十二座中型灌区的建设与改造,贡江主流域梯级电站系列开发。建成龙南徐滩等13座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

  3、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水库、堤防等危及公共安全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完成现有25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4、流域治理工程。实施以章江、贡江、东江流域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工程。

  (三)能源建设工程

  1、赣州火电厂。十一五期间,完成华能瑞金(赣州)电厂2×30万千瓦一期工程,同时开展2×60万千瓦二期工程前期工作。

  2、电网工程。建成赣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基本形成由北至南的500千伏双回路大通道。完善220千伏主网建设,扩大电网覆盖面,基本形成中部双环网、东部单环网和南部辐射型供电的坚强主网架结构,到2010年县(市、区)至少有一所220千伏变电站。改造和新建一批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开展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项目前期工作。

  3、风力发电。在于都屏山及龙南、大余、上犹等有条件的地方,布局建设一批风电场。

  4、积极开展核电前期工作。

  (四)信息化建设工程

  全面实施数字赣州工程,完善基础网络建设。继续推动电信、移动、联通等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带宽的基础通信网。推动广电网络数字化建设。实现全市100%的乡镇光缆联网,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20万户。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速市政务信息网纵向和横向延伸,优先发展和尽早实现党政部门网上办公、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到2010年,市政务信息网延伸覆盖全市各个乡(镇)。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推行电子商务,建立和完善支付手段、物流配送、网络平台、法律环境等信息基础设施,办好招商投资网。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涉及农业管理、农情预报、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民培训等的三农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并延伸到基层行业协会、专业户。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拓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体育、艺术、旅游、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社区服务等的应用。

  (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

  1、生态建设。一是争取将赣江源(章江源、贡江源)、东江源列为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继续办好龙南九连山、安远三百山、崇义阳岭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二是以峰山自然生态保护区为重点,加强赣州城周边森林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为赣州城区打造群山环抱的大绿化环境;同时着手建设近郊环城森林圈、三江六岸及街道森林绿化带、居民生活密集区森林小公园,加速构建城市立体绿色生态系统。三是通过实施长(珠)防护林等工程,加强交通沿线、江河源头沿岸和水库山塘周围等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四是建设以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为重点的绿色通道。五是在巩固现有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榕树、木荷、枫树等地方阔叶树种,以进一步改良土壤,增强蓄水能力。六是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争取将已经界定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国家财政补助范围。  

  2、农村能源。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在实行国家和各级政府补助的同时,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沼气建设,探索沼气产业化的发展方式。二是积极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把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三清三改工作有机结合,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加强沼气技术与种植、养殖等适用技术的有机结合,完善提升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种养发展模式。三是加强农村节能工程建设和新能源开发。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其它新型能源。四是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积极发展以电代燃,争取国家安排试点,尽早启动。  

  3、生态移民。充分利用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和自然保护区等项目建设的契机,把生活在库区、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矿山沉陷区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人口,逐步搬迁到城镇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实现异地脱贫。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服务工作,促进外出务工和就业。

  4、环境保护。一是抓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程。加快以气代煤以电代煤步伐,改善城市能源结构,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使城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是抓好水环境质量控制工程。加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以采选业、冶炼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废水治理,对不能治理达标的企业,坚决执行关停并转。三是抓好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快开展矿区损毁土地复垦、恢复利用和绿化,以及矿区废水、废物的综合治理。四是抓好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加强农村水源污染的治理。五是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0万吨/日,并新建一座垃圾焚烧场。  

  (六)城镇化建设工程

  1、中心城区。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突出增强中心城区人口集聚、产业聚集、要素集约、创新发展及辐射带动功能,全面拉开中心城市新框架。通过区划调整,新增1-2个区,到2010年达到70平方公里和70万人口的规模,到2020年,达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的规模,同时形成城市集群。继续抓好中心城市郊区规划、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景色秀美、宜人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市。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办好工业园区,加快整合物流设施和区域物流中心规划建设,使中心城区成为华南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大市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力争经济总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一。

  2、次中心城市。继续发展壮大瑞金、龙南两个次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功能,使其发展成为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瑞金大力发展氟盐化工、新型建材、食品等产业,作为承接闽东南区域产业转移扩散的东部战略前沿,形成赣闽边际地区集散、口岸、中转为主的物流中心和红色旅游城市。龙南大力发展稀土采选深加工、现代纺织服装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赣粤边际地区集散、口岸中心,加速成为与珠三角地区对接的经济协作区。

  3、小城镇建设。优先发展与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紧密联系的周边区域,合理布局一批优势互补的节点城镇,推进40个中心镇和重点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形成以县(市)城区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建制镇和乡集镇为基础,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富含地方特色的小城镇群体。

  (七)产业化建设工程

  1、现代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果业、畜禽、烟叶、蔬菜、花卉苗木等五大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地把赣南建成全国最大、世界著名的脐橙主产区,把赣南脐橙培育成中国知名品牌。到2010年,全市脐橙面积达到200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力争把脐橙产业打造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按照品种优质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技术标准化、保障体系化、投入多元化的思路,大力发展以生猪、灰鹅、黄鸡、乳牛为主的畜牧业,把赣州建成粤、港、澳稳定的优质畜禽供应基地。到2010年,生猪出栏一千万头,家禽出笼三亿羽;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蔬菜产品深加工,力争建成7个以上蔬菜专业县区,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200万亩,总产量260万吨。以特色盆花、绿化观赏苗木和食(药)用鲜花为主,重点发展金边瑞香、比利时杜鹃、富贵籽、虎舌红等品种,到2010年,全市特色花木面积达到20万亩,产值突破25亿元。适当扩大烟叶种植规模,继续抓好烟叶的规范化栽培,建成5个烟叶年产量10万担以上的重点产烟县,全市烟叶总产100万担。新建一个打叶复烤厂,使赣州成为全国一流的优质烟叶重点产区。同时,继续扶持发展特种水产、工业原料林、竹业、中草药林等,形成每个县(市、区)都有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都有1-2个特色产品的发展格局。

  2、新型工业化。遵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信息化带动原则,以区位和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全方位对外开放为突破口,以推进产业集聚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做大钨、稀土和氟盐化工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分别达到产值超百亿规模;提升轻纺、机电、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培育和发展年销售收入过20亿或利税超2亿元的企业3户,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或利税超亿元的企业10户,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或利税超5000万元的企业20户。发展上市企业3-5户。把赣州建成国内重要、国际知名的钨、稀土、氟盐化工深加工基地,全省重要的轻纺、食品、机械、建材生产基地。

  3、旅游产业化。按照大市场、大产业、大旅游的要求,打造三区一带旅游格局,即中心城市旅游区,红色旅游区,生态旅游区,客家文化旅游开放带,大力发展红色、绿色和古色旅游,推广客家之旅、宋城之旅、科教之旅、生态之旅和特色之旅。完善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开发旅游商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采取多边协作、强强联合等方式,推行无障碍旅游,拓展区域旅游合作。到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4.5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15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以上。

  4、物流产业化。积极搭建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和以政府引导、协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重点建设一个园区、三个中心一个园区即整合章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县、南康等县市区物流资源,建设一个综合物流园区,三个中心即围绕综合物流园区,在赣州中心城区、龙南、瑞金分别建设辐射周边县市的区域物流中心,形成全市物流的三大节点;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群。

  5、老工业基地改造。目前,全市九大钨矿资源衰退,可采储量急剧减少,开采成本增加,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规模小,难以弥补采掘业下降带来的增长缺口。面临着退休人员多、下岗失业人员多、社保资金缺口等历史遗留问题。尤其严重的是生态环境恶化,沉陷区问题突出,矿山植被和地质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林木蓄积量减少,森林生态功能减弱。为减轻企业社会负担,要大力支持资源枯竭矿山发展接续产业和经济转型,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退出援助机制,全面实施矿区生态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对具有找矿潜力的矿山列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解决九大钨矿和其他老工矿企业存在的企业办社会、历史欠帐和社会保障、库区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等突出问题,优先把解决好矿山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沉陷区居民搬迁等迫切问题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加快推进矿区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八)开发平台建设工程

  为更好地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要打破行政区划和县市分割,选择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依托中心城市的工业园区,作为承接项目、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的载体,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级的形成。重点办好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南等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综合性园区,培育发展钨、稀土、氟盐化工、机械、食品、新型建材等特色工业园。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争取国家批准我市成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稳步推进大通关工程建设,着力使货物通关手续最简便、服务最规范、收费最合理、通关最便捷。积极推行政府一门式服务、一站式办公,力争使赣州为外资企业的集聚地、政府集中服务的高地和投资效益的示范地。

  (九)新农村建设工程

  全面开展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逐步把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围。重点抓好农村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等项目实施。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各种实现途径,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到2010年,全市60%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1、农村人居工程。完成全市圩镇和村庄的规划编制和调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所有行政村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50%。

  2、农村社区服务平台工程。以建立为农社区服务中心为主要内容,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化。社区中心要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发展。社区中心设置村民购物、村民教育、农资供应、农技服务、文化娱乐、幼儿教育、计生医疗、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养老中心等服务机构点。对社区中心建设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到2010年全市行政村50%以上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3、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载体,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以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农民、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者为基本目标,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40万人,使我市务农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实用职业技能。

  4、农村社会保障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落实农村优抚对象政策。妥善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支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积极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建立以利益为导向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机制。

  (十)科教兴市与和谐社会建设工程

  1、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强对困难群体受教育权的保护。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赣州卫校、赣州农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实施1810工程,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实施优质高中建设工程,使部分重点中学办学条件达到国家级示范标准,在城市先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完善高校园区,整合师范专科部和宁都师范设立赣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支持发展远程教育。十一五期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100%,初中阶段入学率95%以上,高中毛入学率达75%。  

  2、发展城乡文化卫生事业。继续实施创建文化先进县工程,实施民间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好赣州古城墙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通天岩等大型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特别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加大对市、县两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巩固和完善疫情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着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及时解决城乡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3、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体系,抓好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推进科研机构改革。强化赣南科学院整合科研资源和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制定和实施技术要素入股和参与分配的政策。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服务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及早筹划,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在赣州建设钨、稀土、氟盐化工、脐橙四个国家级研发中心。  

  4、全面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困难群体,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公正执法,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使城乡群众安居乐业。认真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妥善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稳定并有效执行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搞好优生优育。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农村征地、城镇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等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信赣州。

  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以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和赣州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为契机,以建立和完善十大体系为重点,继续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努力用全新的观念、开放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切实做好赣州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各项工作。要突破传统思维,大胆探索新的发展路子。在开发主体上,要由国家输血型外源开发转向自我造血型内源开发,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开发机制上,要由资源依托型开发转向市场主导型开发,坚决摒弃把资源型产业作为支柱的传统做法;在开发方式上,要由掠夺性开发转向可持续开发,坚决制止有水快流的开发行为;在开发重点上,要由培育地区比较优势转向培育地区竞争优势,切实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发展路子。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把循环经济和优质经济结合起来,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生产要素资本的范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引导作用。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强化经济微观主体的内部循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使企业的经营行为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工业园区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内容的循环经济机制。以社区、城镇为重点,绿色消费为目标,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建立起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标志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

  3、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信息引导、政策落实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积极试行强县扩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县(市)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经济调节的作用,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乡镇布局,精简机构设置,压缩人员编制,减轻财政负担。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彻底分离事业单位与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竞争性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健全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政府约束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推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4、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健全并规范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的投资职能和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建立严格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行政府投资的阳光操作,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管和调控,最终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5、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拓宽信贷投放平台,加大优势产业集群的信贷投入。加快地方金融业发展,支持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完善法人合理结构。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重组,加大三农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资银行或国内股份制金融机构,促进金融竞争创新格局。探索建立民营金融组织,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促进小企业的经济发展。积极改进信贷方式,提高利率自主定价能力,完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建立符合赣州经济结构、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与经济发展。加大司法力度,保护金融债权人权益。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完善信贷征信体系,规范企业资产评估、评级市场;密切产业规划与金融制度安排,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培育资本市场,切实改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结构,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通过资本整合,力争5年内,有35家企业在国内主板市场或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或境外资本市场上市。

  6、推进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

  完善全民创业的政策机制。研究制定全民创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具体办法。完善全民创业的主体机制。加快清理和修订市场准入法规和政策性规定,降低门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以及电力、电信、铁路等一切可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完善企业组织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提高管理者素质。完善全民创业的服务机制。建立为全民创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对外合作等服务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及时向广大创业主体传递有关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等信息。

  7、加强项目开发,为中部崛起提供载体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有关政策,组织专门力量做好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项目的争取工作。近期要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旅游产业、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规模农业等作为项目开发的重点,抓紧进行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市县主要领导要亲自对重大项目、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实行重大建设项目责任制。各级财政要为项目前期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各职能部门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为项目开发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要制定奖励政策,对项目开发建设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8、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研究制定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政策措施,争取国内、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赣州崛起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得到与其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为各类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队伍的养老、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企业为各类人才办理企业年金等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实行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不断提高技术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

  加快高素质、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培养造就一大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培养和使用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和专职监事人才。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配置相结合,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产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全面推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打破身份界限,建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科学有效的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9、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成立赣州市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发改委,负责赣州市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开发中的问题,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进行考核,努力实现规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赣州市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为实现中部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